客戶買的不是產品,是關系能提升...
產品明明沒問題,客戶為什么一直說想問問“別人”? 周磊,最近在一個高端樓盤項目上遇到了瓶頸。 客戶劉總是一位創業公司老板,財力雄厚,半年前就表示有購房意向。周磊帶他看了無數套房,從學區、地段到戶型,分析了所有投資潛力,劉總總是點頭稱好,卻遲遲不簽約。 偶然間,周磊看到劉總帶著愛人和五歲的女兒來看房。 小女孩在樣板間的花園里跑來跑去,對劉總喊:“爸爸,我們要是能住這里,是不是就能天天在花園里玩啦?”劉總夫人也輕聲感嘆:“要是真能定下來,孩子上學就不用那么折騰了。” 那一刻,周磊恍然大悟。 他之前一直在向“企業家劉總”推銷一項“資產”,但劉總內心想要的,是作為一位父親和丈夫,為家人兌現一個“安穩幸福的家”的承諾。 你看:房源,是頂級房源;價值,有升值空間;服務,也無微不至。 但真正能按下決策開關的,不是這些理性的投資分析,而是客戶在“父親”和“丈夫”這兩個關系中,那份沉甸甸的愛與責任。 這一期,我們進入客戶的“關系視角”,看到—客戶能有效決策的背后,到底是在意和誰的關系? 你忽略了客戶的“關系” ![]() 客戶猶豫,是他需要確保這次購買行為,能鞏固、維系或改善某段對他至關重要的關系。 哈佛大學教授麥克利蘭揭示過:人類天生具有強烈的“親和動機”,渴望與他人建立溫暖、和諧的關系。 當客戶說“再問問”,潛意識里在權衡的不只是價格,更是和他人之間在關系賬戶里的情感收支: 比如怕虧欠: “這筆錢不花在家里,老婆會不會覺得我自私?”、 比如想互惠: “兄弟跟我打拼這么多年,得上個好工具讓大家輕松點。” 比如求認可: “選這個方案,老板應該會覺得我眼光不錯吧?” 每個客戶都活在一張由各種親密關系構成的網絡之中—他們是父母、是子女、是伴侶、是團隊的領導者。 而每一次購買,都不只是一次交易,更可能是一次對關系的投資、一份對情感的兌現、一個對承諾的履行。 你以為客戶在購買“一份體檢套餐”,他其實是在購買“對父母健康的保障,履行身為子女的孝心”。 你以為客戶在購買“一套團隊協作工具”,他其實是在購買“作為管理者,對團隊效率提升的承諾,對下屬成長的責任”。 你以為客戶在咨詢“一份理財規劃”,他其實是在規劃“作為家庭支柱,給妻兒未來無憂生活的安全感”。 產品的理性價值本身無法驅動決策,看見他在乎的人,才能觸達他心底最柔軟、也最堅定的購買動機。 怎么了解客戶的“在意的人”? ![]() 理解了客戶在為“關系”買單,怎么了解到客戶在意的人? 你不可能直接問客戶“您最在乎誰?”,既不禮貌,也不專業。 嘗試用下面這三種提問方式,從客戶的言語和情緒中,勾勒出他心中的“在意的那個人”。 第一、了解對象:"除了咱們自己,還有誰比較關心和支持著這件事?" 定位客戶決策時真正在意的“人”,將對話從“我”擴展到“我們”。 話術參考: 家庭版: “我完全理解,決定肯定需要和家人一起商量。站在您的角度,你覺得先生/太太關心的是哪些方面呢?” 團隊版: “您覺得團隊里的伙伴們最希望看到哪些改變?” 共識版: “您覺得,要最終達成共識的話,其他人比較在意的是什么?” 第二、探詢動力:"您覺得,這個決定最能幫到誰/最讓誰放心?" 挖掘關系中“愛、責任、關懷”等正向驅動力,讓客戶感受到購買行為帶來的情感回報。 話術參考: 關愛版: “這個問題解決后,您每天下班回家心情更放松,這種狀態帶給您家人的,是什么樣的感覺?” 責任版: “幫大家從繁瑣的雜事里解放出來,您團隊里那些跟著您打拼的兄弟,會不會覺得跟對了人?” 共贏版: “這邊效率提升了,整個部門的壓力都會小很多,本質上也是對伙伴負責的投資,您說呢?” 第三、激發顧慮:"如果您暫緩這個決定,對誰會存在一些愧疚?" 適當激發關系中“愧疚、遺憾、怕辜負”等負向驅動力,將不做的代價與具體的人關聯起來。 話術參考: 關系版: “如果因為現在的猶豫,半年后團隊骨干因為效率問題太累而離開,您會不會覺得有點辜負了他們的信任?” 未來版: “孩子的成長就這幾年,如果現在不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,等他們長大了,我們會不會覺得有些遺憾?” 信任版: “如果因為暫時的顧慮,導致團隊效率一直上不去,您覺得會不會辜負了老板/董事會把這個部門交給您的信任?” 用這些問題作為引導,耐心傾聽。 你的目標不是推銷,而是理解他所處的和他所珍視的“關系”。 當他開始頻繁提及“我太太”、“我團隊”、“我孩子”時,你就已經找到了打開他心扉的那把鑰匙。 回到實戰中... ![]() 理解了客戶這次購買時在乎的人。回到銷售周磊的案例,當他意識到劉總不僅是“企業家”,更是“丈夫”和“父親”后。 他與劉總的溝通,從冰冷的房產參數,轉向了溫暖的家庭愿景。 第一步:了解對象 周磊沒有繼續介紹樓盤,而是聊起了家常。
成功將話題從“房子”轉向了“家人”,并精準定位了“太太”和“孩子”這兩個關鍵關系對象,以及他們的核心關注點:環境、安全、孩子的空間、先生的工作環境。 第二步:探詢動力
通過描繪“問題解決后的理想畫面”,將購買決定與“兌現丈夫和父親責任”、“帶給家人每日幸福感”這些正向情感綁定,讓劉總感受到決策帶來的情感回報。 第三步:激發顧慮
用“虧欠感”作為最后的推動力,但不是施加壓力,而是站在劉總的立場,幫他說出了內心可能存在的“顧慮”。 讓劉總自己得出結論:立即行動,是對家庭最負責任的選擇。 這么溝通下來,你會發現周磊不再是一名推銷房子的銷售,而是成了理解劉總家庭愿景的顧問。 他賣的也不再是磚瓦水泥,而是幫一位丈夫和父親,兌現了對家庭的愛與承諾。 當你的方案,成為客戶維系重要關系的“解決方案”時,你的價值,便無可替代。 最后的話 ![]() 回顧一下本期內容: 第一、希望你能理解客戶購買的第三項動機:客戶買單,往往是為了鞏固、維系或改善某段對他至關重要的關系。 每個問題下為你準備了三種不同的提問方式,你可以用自己的語言習慣,把這幾個問題復述一遍,變成自己的方法。 第三、理解客戶的在意的關系,試著想象你的方案,在客戶的家庭或者團隊中,還可以幫助客戶維系、鞏固、提升他和哪些人的關系? 最后,請你回想一個正在跟進、猶豫不決、反復商量的客戶: 試著用 “關系三問” 重新審視:他最在意誰的意見?他的決定最想讓誰受益?他最怕辜負誰的期待? 當你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時,你就能用“關系”的鑰匙,打開他還沒對你打開的窗口。 當你找準了任務,破除了拖延,也找準了在意的關系,但客戶還是不買單。 很可能,你需要注意購買動機下的第四種視角—群體。 他買的不是產品,而是進入某個圈層的入場券。 ?原文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14HelZL8c2obbwa02ujXcA 該文章在 2025/10/23 17:24:07 編輯過 |
關鍵字查詢
相關文章
正在查詢... |